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洁净搬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洁净提升和智能搬运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转型升级,在工业4.0驱动下,制造业开始从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型模式向低能耗、环保可持续性发展模式转变,尤其是新能源锂电池产业链、精密制造、柔性显示以及高端装备等产业发展带动着中国制造业走向产业链的更高端。产业升级也倒逼配套制造装备不断升级,才能满足新的市场需要。与传统起重机相比,洁净提升和智能搬运系统除了能满足物料在空间内移动、搬运工艺外,具有环境友好、人工智能等特点。高端制造业大多具有生产环境洁净、能耗低、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这也要求配套制造装备满足以上特点,物料提升或搬运系统装备作为厂内物料生产转运过程的主要装备,同样需要朝着洁净化、轻量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借助物联网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工具,生产环境大多采用洁净无尘室或无尘车间,所谓无尘车间是指将一定空间范围内空气中的微粒子、有害气体、细菌等污染物排除,并将室内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室内压力、气流速度与气流分布、噪声振动及照明、静电控制在某一需求范围内,而所给予特别设计的房间。日常生产各个环节都涉及的物料吊装、关键部件组织、模具更换、半成品搬运过程必须考虑洁净防护和精确定位。然而常规起重机或搬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固体颗粒物和静电吸附尘埃等,满足不了洁净室相关要求;现有的搬运系统对全自动行车进行定位,条码监测的实时性不好,导致实际定位效果不太理想,且无法实时监测,不能满足自动化操作。为此,提出一种洁净提升和智能搬运系统。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洁净提升和智能搬运系统及控制方法。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洁净提升和智能搬运系统,包括:位于洁净环境下工作的行车本体、条码定位单元、数据采集单元、中央处理单元和位于控制室的远程控制单元;
所述条码定位单元设置在所述行车本体上,用以获取行车的行程定位数据;
所述条码定位单元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通信连接,并能够将采集到的行程定位数据发送给所述中央处理单元;
所述数据采集单元为行车本体上的变频器和/或能够读取行车本体状态数据的单片机,且能够将读取到的行车状态数据和/或变频器中的故障代码数据发送给所述中央处理单元;
所述数据采集单元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无线通信连接,且能够将采集到的行车状态数据和故障代码数据经过处理后发送给所述远程控制单元;
所述中央处理单元和所述远程控制单元无线通信连接,且所述远程控制单元能够借助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控制所述行车本体进行智能搬运工作。
优选地,所述行车本体包括:第一轨道梁、第二轨道梁、主梁和电动葫芦;
所述第一轨道梁和第二轨道梁平行设置;
所述主梁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轨道梁和所述第二规定梁上,且能够在所述第一轨道梁和所述第二轨道梁的延伸方向上走行;
所述电动葫芦设置在所述主梁上,且能够沿所述主梁的延伸方向上走行;
所述条码定位单元设置在所述行车本体上,用以精确采集主梁和电动葫芦的准确行程数据;
所述中央处理单元能够将接收到的行程数据处理后获得所述主梁和所述电动葫芦的精准定位数据。
优选地,所述条码定位单元至少包括:第一光学读头PXV、第二光学读头PXV、第一二维码带和第二二维码带;
所述第一二维码带设置在所述第一轨道梁上,且沿所述第一轨道梁的延伸方向布置;
所述第二二维码带设置在所述主梁上,且沿所述主梁的延伸方向布置;
所述第一光学读头PXV设置在所述主梁的一端,用以采集所述第一二维码带上的数据信息;
所述第二光学读头PXV设置在所述电动葫芦上,用以采集所述第二二维码带上的数据信息。
优选地,所述第一光学读头PXV和所述第二光学读头PXV的型号为光学PXV100-F200-R4-V19。
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基于上述方案中所述的洁净提升和智能搬运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数据采集单元获取行车状态数据和/或故障代码数据,并将获取的行车状态数据和/或故障代码数据发送给所述中央处理单元;
S2、条码定位单元获取行车的行程定位数据,并将,获取的行程定位数据发送给所述中央处理单元;
S2、中央处理单元将接收到的行车状态数据和行程定位数据进行数据处理,获得精确的运行定位数值和行车状态数值,并将运行定位数值和行车状态数值发送给远程控制单元;
S3、远程控制单元将接收到的运行定位数值和行车状态数值展示给工作人员,并将工作人员输入的控制信号发送给中央处理单元;
S4、中央处理单元将接收到的控制信号转换为控制指令发送给单片机;
S5、单片机根据接收到的控制指令进行控制行车本体进行工作。
优选地,所述步骤S2还包括:
中央处理单元将接收到的故障代码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并结合历史故障数据得到能够查询的故障表格数据。
优选地,所述步骤S2还包括:
中央处理单元将得到的故障表格数据发送给远程控制单元;
远程控制单元将将接收到的故障表格数据以图像的形式展示给工作人员。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一种洁净提升和智能搬运系统及控制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智能搬运系统能够满足洁净室相关要求;并对全自动行车进行定位,条码监测的稳定,满足自动化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洁净提升和智能搬运系统及控制方法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洁净提升和智能搬运系统及控制方法中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发明,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洁净提升和智能搬运系统,包括:位于洁净环境下工作的行车本体、条码定位单元、数据采集单元、中央处理单元和位于控制室的远程控制单元。
所述条码定位单元设置在所述行车本体上,用以获取行车的行程定位数据。
所述条码定位单元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通信连接,并能够将采集到的行程定位数据发送给所述中央处理单元。
所述数据采集单元为行车本体上的变频器和/或能够读取行车本体状态数据的单片机,且能够将读取到的行车状态数据和/或变频器中的故障代码数据发送给所述中央处理单元。
应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数据采集单元不仅仅可以是变频器、单片机,还可以包括其它设备,比如传感器等装置。
所述数据采集单元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无线通信连接,且能够将采集到的行车状态数据和故障代码数据经过处理后发送给所述远程控制单元。
所述中央处理单元和所述远程控制单元无线通信连接,且所述远程控制单元能够借助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控制所述行车本体进行智能搬运工作。
本实施例中所述行车本体包括:第一轨道梁、第二轨道梁、主梁和电动葫芦。
所述第一轨道梁和第二轨道梁平行设置。
所述主梁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轨道梁和所述第二规定梁上,且能够在所述第一轨道梁和所述第二轨道梁的延伸方向上走行。
所述电动葫芦设置在所述主梁上,且能够沿所述主梁的延伸方向上走行。
所述条码定位单元设置在所述行车本体上,用以精确采集主梁和电动葫芦的准确行程数据。
所述中央处理单元能够将接收到的行程数据处理后获得所述主梁和所述电动葫芦的精准定位数据。
这里的电动葫芦能够在主梁上走行,同时还能够借助于主梁间接在轨道梁上移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条码定位单元至少包括:第一光学读头PXV、第二光学读头PXV、第一二维码带和第二二维码带。
所述第一二维码带设置在所述第一轨道梁上,且沿所述第一轨道梁的延伸方向布置。
所述第二二维码带设置在所述主梁上,且沿所述主梁的延伸方向布置。
所述第一光学读头PXV设置在所述主梁的一端,用以采集所述第一二维码带上的数据信息。
所述第二光学读头PXV设置在所述电动葫芦上,用以采集所述第二二维码带上的数据信息。
应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采用条码定位单元对行车本体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保障了控制能够控制行车的稳定运行。
采用光学读头PXV对二维码带上的二维码信息实时扫描,实时反馈行车的精准位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学读头PXV和所述第二光学读头PXV的型号为光学PXV100-F200-R4-V19。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洁净提升和智能搬运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数据采集单元获取行车状态数据和/或故障代码数据,并将获取的行车状态数据和/或故障代码数据发送给所述中央处理单元;
S2、条码定位单元获取行车的行程定位数据,并将,获取的行程定位数据发送给所述中央处理单元;
S2、中央处理单元将接收到的行车状态数据和行程定位数据进行数据处理,获得精确的运行定位数值和行车状态数值,并将运行定位数值和行车状态数值发送给远程控制单元;
S3、远程控制单元将接收到的运行定位数值和行车状态数值展示给工作人员,并将工作人员输入的控制信号发送给中央处理单元;
S4、中央处理单元将接收到的控制信号转换为控制指令发送给单片机;
S5、单片机根据接收到的控制指令进行控制行车本体进行工作。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控制方法中所述步骤S2还包括:
中央处理单元将接收到的故障代码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并结合历史故障数据得到能够查询的故障表格数据。
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还包括:
中央处理单元将得到的故障表格数据发送给远程控制单元;
远程控制单元将将接收到的故障表格数据以图像的形式展示给工作人员。
最后应说明的是:这里的远程控制单元还可以连接其它终端,并分配控制权限,比如移动终端手机、PC终端电脑等设备;以实现工作人员能够随时随地实现对智能提升系统的控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